各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有关企业:
根据《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入库工作的通知》要求,经企业申报、专家评审、公示等程序,现将2025年广州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简称赋能中心)入库名单发布。
请各区加大对赋能中心的指导支持力度,按照《广州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创建指引(试行)》和《广州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创建指引实施细则(试行)》,指导有关企业开展赋能中心建设并定期开展督导工作,依托赋能中心开展产业链供需对接、协同创新等活动,培育更多优质企业。
请赋能中心相关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人工智能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按照相关指引和细则开展赋能中心建设,着力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5年7月28日
附件1 :2025年广州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入库名单
2025年广州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入库名单 | ||
序号 | 申报行业 | 申报单位 |
1 | 制造业 | 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 |
2 | 工业互联网 | 广州赛意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3 | 电子商务 | 唯品会(广州)软件有限公司 |
4 | 出海服务 | 广州钛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 | 生命健康 | 广州数据集团有限公司 |
6 | 基础设施服务 | 广州尚航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7 | 教育 | 广州云蝶科技有限公司 |
8 | 电力 | 南方电网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9 | 交通 | 南航数智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
10 | 数字政府 | 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 |
11 | 全周期医疗管理 | 联通数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12 | 互联网医疗 | 广州源康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附件2 :广州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创建指引(试行)
广州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
创建指引(试行)
为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支撑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促进我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已组织开展广州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入库工作,并制定本指引。请有关单位依据赋能中心主要功能,按照赋能中心重点任务开展赋能中心创建工作。
一、主要目标
到2027年,分行业培育10家以上深耕行业的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突出其资源整合、生态营造、专业服务等产业支撑功能,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在行业领域核心应用场景的深化拓展应用,营造供需高效互动、资源精准对接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二、创建主体
赋能中心依托已有的人工智能服务实体机构建设,主体单位需为在广州市依法依规设立的独立法人单位,有固定的经营服务场所,有面向行业提供场地展示、供需对接、协同创新等服务的必要设施、条件和能力,财务收支状况良好,经营规范,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赋能中心主要功能
(一)资源整合。汇聚产研用等相关资源,整合技术、产品、数据、标准、解决方案、基础设施、人才、安全等各类资源要素,创新运营模式和合作机制,促进人工智能产业资源开放与共享。
(二)生态营造。通过供需合作等多种形式营造人工智能产业良好生态,加快优秀解决方案和典型应用案例复制推广,促进政策宣贯与落实,提高人工智能赋能成效。
(三)专业服务。面向行业企业提供评估咨询、技术集成、方案开发等专业服务。积累数据集、模型库、工具集等资源,降低企业开发成本。挖掘高价值行业共性应用场景,形成场景应用案例。
四、赋能中心重点任务
(一)供需对接。围绕技术、产品、解决方案等供给侧资源和行业企业实际业务需求,建立行业应用供需收集机制,定期发布供需对接清单,组织开展供需对接。举办学术研讨、技术交流、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推动行业典型应用场景的复制推广,促进行业企业与专业化服务商深度合作。
(二)技术研发。面向重点行业提炼典型场景,围绕技术、数据、算力、标准等方面,组织行业企业和专业化服务商加快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建设公共算力、数据管理、算法/大模型训练测试、软硬件适配等创新服务平台。研发智能设计、生产优化等通用型AI应用工具,基于行业数据构建可复制推广的工业垂类大模型,支持行业企业按需调用。
(三)应用赋能。面向行业企业提供评估咨询、技术集成、方案开发等专业服务。通过积累数据集、模型库、工具集等资源,逐步突出方案开发的标准化和模块化,从而降低开发成本,便于中小企业快捷部署。挖掘高价值行业共性应用场景,形成包括应用框架设计、算力资源配置、行业模型训练及微调、数据收集和处理、应用开发和部署、运行监测和管理等在内的解决方案,形成场景应用案例。
(四)算力联通。联合广州市智算运行服务平台、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等公共服务载体,整合汇聚人工智能算力等基础设施资源,为企业提供优质资源推荐、低成本资源共享和多类型资源集成应用等服务,帮助企业持续降低用算、用数、用模成本。
(五)数据共享。探索行业数据治理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研制行业数据采集、生产加工、自动化标注、质量管控等规范。根据应用场景、模型训练等需求,推动建立数据开放清单。联合行业上下游重点企业共建高质量行业数据集,推动行业内企业的非核心、通用类数据高效流通和使用,构建标准规范、安全可信的行业数据应用生态。
(六)人才培训。提供标准化与定制化相结合的人才培训实训服务,培育更多熟悉行业生产流程和工艺机理、具备人工智能应用赋能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打造人才培训实训基地。面向行业共性需求,组织行业技术人员深度写作,组建专职顾问团队,组织开展人才交流合作。
(七)政策宣贯。开展政策、标准等进赋能中心系列活动,加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相关政策解读和标准宣贯,宣传先进理念、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广典型经验和模式。开展重点行业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跟踪监测,共享行业发展动态,组织企业比学互鉴。
(八)行业研究。动态追踪国内外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动态,及时掌握前沿技术、创新案例及政策标准趋势。通过深度调研、研讨会等形式梳理行业内人工智能高价值应用场景,提炼行业应用共性需求。编制发布研究报告、重点行业人工智能应用指南等行业指导性文件,为产业升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推进。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统筹推进应用赋能中心创建工作,印发创建指引,聚焦制造、教育、生命健康、交通、能源等重点行业,指导各区工信主管部门、有关行业组织等,依托现有各类服务载体和相关企业开展应用赋能中心创建工作。
(二)加强指导支持。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加强政策引导和工作指导,推动资源导入,支持应用赋能中心开展本行业工业企业人工智能赋能评估诊断、供需对接和应用落地,沉淀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资源和成果。
(三)加强总结推广。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不定期对应用赋能中心开展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评估,总结应用赋能中心建设成效并做好宣传推介,组织经验交流;建立需求发布响应和效果反馈评价机制,动态优化应用赋能中心体系,推动提升赋能成效。各区工信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应用赋能中心开展自评估,加强常态化工作协同、业务指导和跟踪问效,做好经验成效总结。
附件3 :广州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创建指引实施细则(试行)
广州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创建指引实施细则(试行) | |||
序号 | 重点任务 | 功能要求 | 服务输出形式 |
一、软件服务部分实施细则 | |||
1 | 开展供需对接活动 | 开发AI供需对接平台,实现需求发布、资源匹配、在线对接等功能;线下组织开展本行业供需对接、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 | 季度供需清单、线下沙龙、线上对接会、场景解决方案库 |
2 | 加强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 | 建立协同开发机制,部署行业垂类大模型训练环境,开发行业通用型AI工具包,支持行业企业使用 | 行业通用AI工具包、可调用的工业大模型、解决方案使用说明 |
3 | 面向行业企业应用赋能 | 面向企业提供评估咨询、技术集成、模块化方案开发系统等专业服务 | 企业AI能力评估报告、定制化AI解决方案、优秀场景案例宣传报告 |
4 | 携手人工智能龙头企业,针对本行业需求开发特定解决方案,让中小企业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转型 | ||
5 | 推荐行业内场景应用案例 | ||
6 | 面向行业提供算力服务 | 借助智算运行服务平台实现算力资源整合,将自有算力高效整合,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好的算力服务 | 算力租赁服务包、混合云部署方案、成本对比分析报告 |
7 | 依托算力联盟,与其他成员单位进行算力联通,促进算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 ||
8 | 数据建设 | 建设行业数据集,加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落地。 | 高质量行业数据集 |
9 | 开展人才培训活动 | 举办企业创新研修班,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企业发展开展专题培训,探讨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解读相关政策法规,开展AI赋能工具实操培训。 | 定制化课程、产教融合实践方案和报告 |
10 | 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采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引入大量企业项目案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机会 | ||
11 | 加强政策宣贯 | 举办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活动 | 政策解读手册、政策宣贯活动报告、最佳实践案例库 |
12 | 推广工信政策数字人“穗小信” | ||
13 | 案例数字化展厅 | ||
14 | 开展行业研究 | 聚焦行业开展科技创新与行业调研,引导成果转化 | AI赋能行业研究报告、AI赋能行业思维导图、 |
15 | 聚焦垂类模型开发建设及其痛点堵点,结合人工智能在行业的具体应用场景,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中的落地方向与存在的问题,研判行业发展方向 | ||
二、硬件展厅部分实施细则(展厅需体现“资源整合+场景体验+生态协同” 三位一体功能,建议分区布局) | |||
16 | 核心功能区布局 | 产业生态区,可展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产学研合作、资源共享等情况。 | 广州AI产业图谱LED屏、合作伙伴矩阵屏、数字沙盘、动态数据看板 |
17 | 技术展示区,展示赋能中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成果,包括但不限于算法、大模型、软著、研发和运营团队介绍等 | 动态流程图、物理模型、互动问答屏 | |
18 | 场景赋能区,通过展板、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少于10个行业内应用案例和成果,推动人工智能在场景中的应用和落地 | 行业应用场景微缩模型、成果案例墙 | |
19 | 培训交流区,可通过安排微型公开课的形式每年举办不少于5期行业交流或培训 | 可变空间(培训/路演模式切换)、交流成果展示、学员反馈与故事展示 | |
20 | 关键硬件配置清单 | 显示终端 | LED主屏(≥200吋)、多点触摸屏(≥86吋) |
21 | 算力支撑 | 边缘计算节点、算力集群 | |
22 | 数据安全 | 防火墙+数据脱敏机 | |
23 | 移动终端 | 平板展示系统 |
原文链接 https://gxj.gz.gov.cn/yw/tzgg/content/post_10376411.html